2008年,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力最大的地震。备豫不虞,为国常道。自2009年起,国务院将每年5月12日设为全国防灾减灾日。
今年的5月12日,是汶川地震之后的第12年,也是经历新冠疫情考验,在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疫情防控常态化后的首个全国防灾减灾日。“提升基层应急能力,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是今年的主题。
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治国理政的一项重大任务。在去年的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坚持社会共治,完善公民安全教育体系,推动安全宣传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加强公益宣传,普及安全知识,培育安全文化,开展常态化应急疏散演练,支持引导社区居民开展风险隐患排查和治理,积极推进安全风险网格化管理,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
突发疫情 应急先锋共战斗
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肆虐。战疫期间,除了奋战一线的医护人员、社区工作者这些“看得见”的人员,“看不见”的应急人员也在坚守岗位,全国上下万众一心,共同对抗疫情。
在2月1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上,习近平强调道:“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要研究和加强疫情防控工作,从体制机制上创新和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举措,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
这次疫情考验着我国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也凸显了应急管理体系和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重要性。
全国防灾减灾日前夕,根据疫情防控的不同情况,各地因地制宜开展各类应急演练活动,完善应对各类灾害事故应急指挥机制。
上海市举行应急救灾物资保障演练,针对上海市即将进入汛期暴雨、大潮、洪水“三碰头”的自然灾害风险,设置紧急人员转移安置物资保障和堤防应急抢险物资保障科目。
黑龙江牡丹江举行雪城疫情防控危化品泄露暨火灾应急处置政企联合演练活动,立足疫情防控和企业实际情况,检验完善疫情防控应急预案,提升工矿商贸行业领域复产复工和企业安全生产能力。
山东济南开展社区燃气泄露事故应急演练,利用社区应急救援站智慧城市应急云平台,有效提高事故情况上报、设备抢修和人员疏散抢救工作效率。
应急管理部副部长、中国地震局党组书记、局长郑国光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因为地震的预报预警24小时都不能中断,疫情期间各省的地震台网中心都在坚守岗位。“去年年底湖北孝感 发生历史上少有的4.9级的地震,在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期间,如果发生地震可能会对整个疫情防控产生重大影响。所以我们集中力量对湖北进行跟踪监测,滚动研判,保持着密切的关注。”
进取创新 “防减救”三位一体
除了突发的疫情会对我国造成严重影响,作为世界上自然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
以地震灾害为例,我国大部分农村民居、部分城市建筑仍未达到设防标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油气管道、高楼大厦等现代化建筑越来越密集,自然灾害对社会的破坏性也越来越大。 郑国光表示,“2010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意见,到2020年实现一个收官之年。”
“要强化应急管理装备技术支撑,优化整合各类科技资源,推进应急管理科技自主创新,依靠科技提高应急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在去年11月29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上习近平强调,“要加大先进适用装备的配备力度,加强关键技术研发,提高突发事件响应和处置能力。要适应科技信息化发展大势,以信息化推进应急管理现代化,提高监测预警能力、监管执法能力、辅助指挥决策能力、救援实战能力和社会动员能力。”
按照党的十九大精神,中国地震局提出大力推进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和08年前相比,我们有了很大的进步。”郑国光表示,“举例来说,1978年唐山地震花费数天时间才能确定震中位置,2008年汶川地震一个半小时后,我们才知道震中位置和震级。近3年间,我国的地震自动速报平均用时从17年的5分钟提升至19年的2分钟,自动速报精度相比2018年也提高了22%,处在世界领先水平”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除了体现在减灾能力上,还需要重视防灾建设。
“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全面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2016年7月在唐山考察时,习近平做出重要指示。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重要职责,担负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
中国地震局先后编制5代全国地震区划图,为工程建设划定地震安全底线。同时实施了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和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成地震安全农居2400余万户,在全国的覆盖率超过10%,惠及人口6800多万;近3.5亿平方米、14万所中小学校舍得到抗震加固。在多震的新疆自治区,基本实现5级地震“零伤亡”、6级地震“零死亡”。
锐意改革 加快提升应急能力
攀爬横渡、坠崖救援、孤岛救助……为加快构建“全灾种、大应急”的救援力量体系,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消防救援支队开展以山岳、水域救援、后勤保障、应急通信、地震救援等领域的“海陆空”综合救援拉动实战演练。
作为“同老百姓贴得最近,联系最紧的队伍”,消防队伍一直是我国防灾减灾、应急救援的主力军。2018年,公安消防和武警森林部队两支队伍近20万名消防官兵,集体转制到应急管理部,组建成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
换下“橄榄绿”,穿上“火焰蓝”。改制转型以来,各地消防救援队伍正在由“单一灾种”救援向“全灾种、大应急”转变,不断拓宽救援领域,确保百姓生命财产安全。
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副局长琼色介绍,消防救援队伍转制后,成为了我国应急救援的主力军和国家队,在原有防火灭火和以抢救人员生命为主的应急救援任务基础上,水灾、旱灾、台风、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和交通、危化品等事故的救援,都成为了救援的主责主业。面对“全灾种、大应急”任务需要,加快转型,完善机制,锤炼队伍,提升本领。
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的组建,正是应急管理部机构改革的一个缩影。
2018年4月16日,应急管理部挂牌,机构改革持续推进。
组建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主动对标应急救援主力军和国家队定位,从火灾消防向全灾种应急救援转变,从区域性作战向跨区域、跨国应急救援转变,从灾后救援向防范救援救灾全过程参与转变。
组建27支地震(地质)、山岳、水域、空勤等专业救援队和7支国际救援专业队伍,加快建设航空救援力量。
先后整合11个部门的13项职责,从改革初期各种职能和力量的“板块整合”,逐步走向了“有机融合”。
两年多来,先后有效应对了超强台风“玛莉亚”和“山竹”、内蒙古汗马森林火灾、山东寿光洪涝灾害、云南墨江5.9级地震、山西乡宁山体滑坡、山西沁源重大森林火灾、四川长宁6.0级地震、贵州水城特大山体滑坡、“利奇马”超强台风等一系列重大自然灾害。
依靠群众 筑牢基层第一防线
“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坚持社会共治,完善公民安全教育体系,推动安全宣传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加强公益宣传,普及安全知识,培育安全文化,开展常态化应急疏散演练。”
习近平在去年11月29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进行第十九次集体学习中强调,“支持引导社区居民开展风险隐患排查和治理,积极推进安全风险网格化管理,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
在北京,首次开展全市“云上学安全”活动,采取“互联网+安全+教育”模式,宣传防灾减灾救灾及安全应急知识,提升市民特别是中小学生安全意识和应急能力。
在四川,组织“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等省内10余家各级各类科教场馆、体验基地线上参观,打造四川省立体式、区域化、情境化应急科普教育基地群。
在河南,开展基层防灾减灾能力提升活动,通过网络授课等方式对行政村(社区)负责人及管理人员进行专题培训,提升基层防灾减灾能力。
同时,各地应急管理部门科学研判、主动作为,充分发挥基层防线的作用。在仅去年就遭遇6次台风的浙江,省应急管理厅开发应急物资综合管理平台,畅通了救灾物资的调配渠道;在森林覆盖率达47.21%的黑龙江,当地应急部门科学研判预警及时,去年仅发生 1 起森林火灾,最大限度降低了灾害造成的影响。
近年来,在各级灾害信息员的共同努力下,2019年全国累计接收自然灾害灾情8.2万条,较近5年均值增加23.4%,灾情报送数量和质量有新的提升,为应急管理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撑。
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全国共发放宣传材料5000余万份,举办培训和讲座5万场,举行不同规模的演练近10万场,发送公益短信4.3亿条。今年,这些数字还将被刷新。
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知没有止境,防灾减灾、抗灾救灾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需要千千万万的“你、我、他”一同奋进接力。
(责编:岳弘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