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届中国青年云峰会,于2020年10月17号,以线上方式举办。中国青年云峰会(Chinese-Youth Cloud Summit)是由中美精英青年联盟(US Chinese Elite Consortium)于2020年策划并筹备的新型云峰会。云峰会致力于邀请各界精英人士为中美两地优秀留学生分享经验、传授心得。更会为中国和国际专家大咖搭建交流观点、促进各界共同提升的平台。
在前期预热中, SOHO中国董事、宜信集团资深顾问黄晶生先生在专访中传授迷茫期应对指南。还将分享他应对挫折的宝贵经验,及“把爱好当作植入广告切入工作”的观点。
拥抱失败,但不要孤单一人
针对创业失败,黄晶生先生认为这是大概率事件。他说,想自己打拼的年轻人需要面对两个问题:第一个是要不要去创业,第二个是什么人可以去创业,也就是说你现在怎么去锻炼面对失败,才不至于一旦挫败就容易被打垮。
他说人们首先该考虑是否创业这件事因人而异,千万别相信那些鼓动创业的人。创业只是一种活法,有很多非常值得尊敬的行业,其实并不苛求创业,例如目前提倡的工匠精神和长期主义精神。
讲到这里,他提起自己曾经决定去创业是非常偶然的机会。他在1985年在斯坦福进修学位前并没有创业的想法,然而创业在硅谷是一个文化。因此,当他身临其境就被创业的浪潮淹没。当时有本叫做“Silicon Valley Fever”的书说的就是硅谷的创业浪潮,他也因身在硅谷,才走上创业道路。
回首过往,黄先生认为自己的经历中有很多偶然性。但如果要找出其中的必然性,那可能就是他本人比较适合创业的生活方式。他补充道:“人各有志,不要把创业当成是一个你走上成功的必经之路。因为大部分的人可能都是失败的。”
黄晶生先生认为,创业者的特征应包括三点——第一,具有特别强的好奇心。第二,敢于冒险。目标大于能够掌控的资源,拥有较大的不确定性。第三,脸皮比较厚,不会扭扭捏捏。黄先生拿自己的例子解释道,他从很小的时候就在台上讲相声,总拿自己开玩笑,不把自己当回事。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够豁达的去面对失败。如果一个人特别好面子,会因为受到批评而很难受,豁达这种特质也能通过训练改进,但没必要。所以他并不鼓励每个人去创业。
面对人生无法避免的各种失败问题,黄先生认为人首先学会要拥抱失败。例如,打乒乓球无非就两个结果,输和赢。古语云,胜败乃兵家常事。但是输要如何面对?他认为应该要复盘分析,然后去拥抱失败。这种行为方式抑或是原本性格,又或者是后天培养。
他建议真心想创业的年轻人一定要想:在失败的时候,有哪些人能够扶起自己?在想哭的时候,有没有可以放心哭的人?支持人们能够接受失败的东西,是人际中的support system。所以他认为如果年轻人真的想创业,并把创业当成是自己的一个追求,一定要找失败时能哭诉的地方。
迷茫期应对指南
黄晶生先生认为,度过迷茫期需要习惯的养成和后期的锻炼。他说,“其实挫折对个人来讲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和真实的是你内心的体验。”
他回忆起自己人生中的挫折时表示,在当时第2轮融资之后,风险投资公司的董事们让他们创始人去请一个二次创业的有经验的人做CEO。但是那位有经验的人来后,就改变了公司策略,于是他的部门在今后的策略中没了价值。他解释道,原来在中国做双向的bb机以及相关的数据服务。但是后来的CEO改变策略之后,要放弃中国只做美国,前期做的所有的事就都没用了。在这样的情况下,黄先生被迫要离开公司,这使他心情郁闷,遇到了事业上的低谷。
黄先生认为,走出低谷首先需要一个“支撑系统”。对于他来说,“支持系统”就是他的太太。在发生了上述的“CEO事件”后,他的太太就鼓励他说:“你看你这么郁闷,life is too short,你喜欢学习就去申请MBA吧!”
“这件事很有意思!” 黄先生继续讲到,“一旦我开始准备考GMAT和申请学校了,实际上我就把时间分配给为了达成目标所要付出的一切行动上了,日子也就好过一些。当然,我时不时还会隐隐心痛的。我在什么时候才真正地放下了呢?大概是在半年多以后,逼迫我离开公司的CEO,他自己出乎预料地被董事会给开除了!原因是他这次战略的变动完全是个错误。那时公司又重回中国市场,董事们问我要不要再回来,这轮到我出气了。我说: ‘好马不吃回头草。’ 我那时也已经投身在另外的工作中,并收到了哈佛商学院的录取通知,所以我也没有必要再回到这个公司了。我觉得真正帮助我走出伤害的,可能还是因为自己站起来了。”黄先生表示,想要走出低谷,最重要的还是靠自己找到下一个寄托。挫折当下,日子不好过。但是,只要认认真真做新的事情,这些难过的日子还是能熬过去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基本就可以愈合当时低谷期的失落。
从兴趣到爱好
有一个著名的理论说,人的差别在于是否能坚持以及合理的利用业余时间,让碎片化的时间产生巨大的效能。同样,在学习和工作中,留学生也常常面对时间分配这个考验。
黄先生以分享自身经历的方式,阐述了在青年时期充分利用业余时间的重要性。他说:“1972年左右市面上开始售卖一些英语磁带,我就买来听。然后在广播电台也有学英语的,我也开始学。我自己的中学实际上是没有英语课,我们是被分配去学俄语。所以我学英语算是一个业余爱好。但能够坚持这个爱好也是非常幸运,在那时我父母刚好帮我找到了一个辅导老师,外贸学院的梁老师。在他身边有一个学习英语的小组,我加入其中后就一直坚持下来了。我坚持学英语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别有用的目的。只是要找个特殊的感觉,叫优越感,咱们跟学校里的其他人不太一样,所以就有这么个优越感。还有,就是这个学英语的社交小圈子,我比较认同,觉得有归属感。”
他继续说道:“当时我学英语先是个爱好,后来就变成了个嗜好。爱好是interest,嗜好是hobby。Hobby就是已经养成了习惯。我插队在农村时,晚上睡觉前要听英语广播,放羊、放牛的时候,我都带戴上耳机听英语广播,我每周把我的英语作业寄给梁老师。我弟弟也在那儿学英语,他再把梁老师留的作业寄到农村,然后我再做作业。当时就一个目的:保持个嗜好。后来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大学高考恢复了,我就用我的英语嗜好考入了北京外国语大学。”
黄先生认为,在业余时间去寻找爱好不应有太多的目的性;目的性太多,就找不到真正的爱好。所以,他建议年轻人都要在业余时间去探索自己的兴趣,再尝试把爱好变成嗜好(from interest to a hobby)。当爱好升华到嗜好这一阶段,当愿意花时间,精力,金钱时,就有可能有机会加入某一团队,跟志同道合的人成为朋友,因为hobby是带有社交功能的。如果找到了嗜好,一定要刻意练习,循序渐进,在练习中得到技能的提高,从而获取快乐。(在本段中提到的“刻意练习Deliberate Practice”是一个行为学的题目,感兴趣的读者可以查阅一下)
简言之,就是年轻人应该有教练、老师或学长学姐来指导,并要练习新的技能。通过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断改善,养成习惯。嗜好就是一种“不做就会感觉难受”的习惯。黄先生认为一定要利用好业余时间,发展嗜好是个硬道理。他建议大家尽量探索自己,到底对什么感兴趣,然后把爱好变成嗜好,这才对业余时间的最好的尊重。
把爱好当做植入广告
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工作和兴趣是区分开的。如何平衡两者,并在工作中找到乐趣,是许多人关心的问题。
黄先生认为,工作和兴趣虽然一般是不同的体验场景,但是也可以将它们巧妙的结合在一起:把兴趣变成工作的植入广告。他举了如下几个例子来解释如何将兴趣变成工作的植入广告。
例子一:你爱好美食,工作是一个投资公司。那如果客户是印度人,你就知道最好吃的印度菜在哪;如果客户来自日本,你就带他去吃精致的日料。
例子二:你爱好唱歌,那你可以自愿组织公司的年会节目。
例子三:你爱好跳舞,团建时你就可以教跳女团的舞蹈。
例子四:你喜欢摄影,就可以在类似年会活动时去摄影。你自己可以留下非常好的照片,也可以号召同事一起举办摄影作品竞赛,择优挑选照片挂在公司的墙上,甚至做成明信片,为企业文化和团队凝聚力添砖加瓦。
黄先生认为,人们是否有意识地这样去付诸行动,结果是有区别的;倘若人们真的能够把兴趣变成工作中的植入广告,就会希望广告时间多一点。这就意味着,人们要尽可能的去把本职工作做得更高效,如此一来就可以有多一点时间去用自身的爱好来活跃气氛。他说:“让老板、同事都喜欢你,今后有好事也忘不了你,这岂不是一举多得的方式吗?”
【广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若您对该稿件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与我们联系,联系方式:hyzixun@126.com,我们将尽快给您回复。)